11年前的感谢声依然不降调
元月17日,63岁的老张又一次赶到他人生的第二个家——黄山市人民医院血液风湿免疫科。11年来,他已记不清究竟来过这里多少次,但他知道:每次到这里他不仅有收获,更是一种感恩的表白。“如不是当时医护人员的付出和坚持,我也许早已不在人世。此次的‘回家’我有个心愿,就是将自己近期创作的书画作品,赠送给我第二次生命的医护人员。”
急遇不测,医护人员这样帮助度过
2006年3月 4日,一个普通的时刻,老张却记得非常清楚。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他,自当年3月1日起便出现了乏力、牙龈出血伴发热的症状。因连续3天的白细胞计数结果陡涨,当地医生建议他尽快到上级医院就诊。
病情进展迅速,当日下午4时他入住我院的血液风湿免疫科。医院的骨髓检验结果提示:老张患上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3b)、眼底白血病细胞浸润。对于这样的结果,尚没有心理准备的他,心理防线顿时“塌陷”。“好在这里的医护人员发现后及时做了我思想工作,才使得我慢慢地去面对。”老张激动地说。
在选用化疗方案时也不是一帆风顺。当时有专业文献刚报道过小剂量砷剂可以治疗此类白血病,但在我院却没有太多的治疗经验。考虑到老张的特殊病情,主管床位的章赛芜主
“出血期间使用小剂量的肝素钠治疗,在当时学术上是有争议的,但这里的医生也是冒着风险,用它来改善我的凝血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老张这样说。
仅仅治疗了一个疗程,老张的白血病细胞呈大幅度下降。但就在大家庆幸治疗成果时,他家属拿到我院为他下发的第一张病危通知单……
筹集紧缺药品,他们站在了一条线
化疗药物对老张的疾病的确有效,但副作用出现也比较明显。第一个化疗药物尚未用完,他的白细胞数量降至正常成人的一半,而血小板计数不及正常成人的1/10。为预防随时出现的出血、感染,他不仅被安排住进了无菌病房,还每天靠输注浓缩血小板和提升白细胞的药物来维持。
“如有丙种球蛋白,应该可以用它来消除老张现有的的危情!”外院会诊专家提出了治疗上的新观点。可要在短时间内筹集丙种球蛋白也是一个难题。血液风湿免疫科将采购申请逐级上报医院采购部门,但从各地反馈消息来看,要想顺利地采购此药的确不易。
联想到自己的初中同学现就职于某医药公司部门经理,老张便主动提出尝试。可几个来回,虽然他们的这些忙活均是“徒劳”,但医护人员还是非常感谢他们的善举。
最终,医院从某医药公司为老张调来了仅有的数十只丙种球蛋白。用药后,老张的病情还真得到有效控制。为此,他不仅安全离开了29天的无菌病房,而且于住院后的第50天康复出院。
13次化疗,我们的友情很特别
自
因白血病细胞浸润到老张眼底,他需要眼科医生床边会诊。眼科的汪洁医生获悉后不仅第一时间为他会诊,还多次为了观察病情,往返于门诊4楼和内科楼7楼之间,两者之间的距离来回一次需步行3000步。
化疗后老张的牙痛非常明显。为尽快改善病情,预防败血症的发生,该病区的护士们与医生配合,亲手为他配制口腔护理液。这样的配置不仅提高治疗效果,而且也非常实用。在无菌病房里,因老张体内血小板极低,每次输液针孔拔除时总不免冒出血液,但这里的护士并没有因工作量大而匆匆离开,而是在拔管之后主动守在老张身旁,小心翼翼地按压针孔,有时一次按压长达半小时之久。
年轻的吴玉玲医生在章赛芜主任的指导下,每天挺着怀孕的大肚子时不时地到老张的病床边看看,并在病情最需要的时候,安排护士为他采血,第一时间掌握病情变化。
化疗结束后,老张每一次到血液病实验室复查总到这里走走,该病区的医护人员也像接待亲人一般接待着老张。大家不失时机地为老张进行健康宣教,还希望他注意休息,别只顾绘画和教学。为此老张接受了医生的建议,辞职在家专心从事书法绘画,不到10年功夫,他的书画作品在本地小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