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一枚钉子误入体内 七旬老人腹痛三年终查明原因—医生紧急提醒:劳作受伤切莫大意!
近日,某医院收治了一位70岁的男性患者。这位老人因长期反复腹痛辗转求医,最终通过CT检查发现其腹腔内竟有一枚长达5厘米的锈蚀铁钉。经手术成功取出后,医生结合病史分析认为,这枚钉子很可能是老人三年前从事木工装修时,不慎被射钉枪击入体内所致。据患者回忆,当时仅发现腹部有个小伤口,误以为是蚊虫叮咬而未就医,没想到就此埋下健康隐患。
一、一枚“消失的钉子”,为何引发三年痛苦?
据主刀医生介绍,这枚长约5厘米的钉子不仅穿透了患者的肠壁,还长期卡在肠道与膀胱之间的狭窄间隙中。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随着日常活动,锈蚀的钉体不断摩擦周围组织,引发慢性炎症和局部组织粘连,更存在引发肠穿孔、膀胱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锈蚀金属还会释放有毒物质,进一步加重了局部感染。医生指出,患者长期表现的腹痛、消化功能紊乱以及排尿异常等症状,正是这一隐匿性异物造成的典型临床表现。
二、劳作受伤莫轻视,这些细节要警惕!
这类意外伤害在临床上并不罕见,特别是从事农业劳作、建筑装修、木工加工等职业的人群,常因高速飞溅的铁屑、木刺、玻璃等异物溅射导致受伤。由于这类伤口往往创面较小、出血量少,许多伤者会选择自行处理甚至忽略。然而,体内残留的异物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主要危害包括:
1. 感染风险:污染物或锈蚀的异物可导致局部脓肿,严重者甚至会发展为败血症;
2. 器官损伤:尖锐异物可能随体位变化或脏器活动发生移位,造成血管、神经或重要脏器二次损伤。
3. 慢性疼痛:长期异物刺激可引起组织增生、粘连,进而影响器官正常功能。
医生特别提醒:
- 若工作中曾被高速飞溅的异物(如钉子、铁片、木刺)击中,即使伤口微小,也需及时就医排查。
- 受伤后若出现持续疼痛、红肿、发热或不明原因的消化/泌尿系统症状,务必告知医生受伤史,以便针对性检查。
- X光、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快速定位金属、玻璃等异物,切勿因“怕麻烦”延误诊断。
三、安全防护是关键,四招远离“隐形杀手”
1. 严格规范操作:使用射钉枪、电锯等设备时,必须佩戴护目镜、防护服,避免皮肤直接暴露。
2. 伤口规范处理:任何伤口(无论创口大小)均需彻底清洁消毒,观察是否有异物残留。
3. 健全保障机制:用人单位应为高风险岗位(如建筑、木工)人员购买工伤保险,避免务工人员因经济顾虑延误治疗。
4. 强化健康监测:中老年劳动者痛觉敏感性降低,家属及工友应特别关注其反复出现的异常症状。
专家郑重提醒:身体不会无缘无故出现不适,任何异常都可能是健康预警信号。特别是从事体力劳动的高风险职业人员,更需建立“早发现、早处理”的健康观念,切莫让“小疏忽”酿成“大代价”!
---
小贴士:若您或家人有不明原因长期腹痛、血尿、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可至普外科或急诊科就诊,主动向医生说明职业史和受伤史,有助于快速锁定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