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邀功的抢救
“要说我父亲能抢救过来也算是个奇迹。20余天的煎熬,让我深切体会到“悲喜交加”的心情是如何演变而来的。让我认识最深的是我接触的医院医护人员,每个人都在夸我父亲运气佳,却不提付出的艰辛……”
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发生在2月2日下午1时许。创伤骨科凌健医生接到护士报告:老夏的氧饱和度掉到了80%以下。凌健赶到老夏的病床前细致地观察着病情,并再次邀请多学科会诊、改变吸氧方式和增加吸氧量等举措,来改善老夏的病情,但没奏效。
在医护人员及家属的护送下,老夏紧急地进行了胸部CT检查。很快他的病情诊断中又多了三个:重症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双侧肺损伤。“像您这样的病情,可以立即住重症监护科(ICU),但我们医院目前危重症病人太多,床位不够,因此如有条件,您可以选择转院?”“转院我不愿意,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从其他医院转来的!”得到这样的答复,我院相关部门负责人迅速与附近医院沟通,并借来了必要的呼吸机。于是,老夏安排住进了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科(EICU)。转入后的第二天上午,医院特意为他安排一次院内会诊。抗感染、抗休克、稳定生命体征、维持内环境是大家的共识,专家们还为他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更需点赞的是,当我院急诊科凤尔稳等医护人员获悉老夏的治疗费出现短缺后,积极帮助农民出生的老夏儿子进行网络筹款,不到一周的时间共收到善款5.8万余元……
在采访过程中,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参与救治老夏的医护人员在感叹他顽强生命的同时,只字未提及付出,并多次强调老夏能有今天是众多医护人员合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