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养生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今日立冬,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立,为开始之意,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也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渐渐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中医学认为,立冬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自然界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都在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蓄积力量。故中医讲究立冬补冬、立冬养藏、滋阴补阳。
起居养生
早睡晚起
冬季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在五脏应肾。中医讲“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即要补肾藏精,养精蓄锐。进入立冬以后,在日常起居方面,建议应该早睡晚起,睡眠的时间相较于其他季节长一些,最好是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活动,使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
防寒保暖
“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防寒保暖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背部与足部的保暖,背为阳腹为阴,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足部不暖全身受寒,因此足部也要做好保暖,脚是人体之本,它与大脑、心脏都有密切的关系,坚持睡前温水沐足,可帮助血液流动畅通,起到温暖全身的作用。
适当锻炼
外出锻炼不应太早,阳光充足、天气暖和的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是冬季户外锻炼的黄金时段,避免在严寒、大雪中锻炼。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运动量与强度逐渐增加。每天做有氧运动半小时就可以,比如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气功等,让身体微微有汗,不要大汗淋漓。
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要注意的是,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我们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得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不宜过于温燥。
因为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产生更多的能量,适应机体的需要,所以立冬饮食养生以增加热量为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同时,天气寒冷也影响人体的泌尿系统,排尿增加,随尿排出的钠、钾、钙等无机盐也较多,因此应多吃含钾、钠、钙等无机盐的食物。
此外,也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多吃蔬菜,如大白菜、圆白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以及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这些食品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能补充因冬季寒冷而消耗的热量,还能益气养血补虚,对身体虚弱的人尤为适宜。同时,少辛增酸防疾病,初冬时节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这个时候要多吃清润甘酸的食物,不宜多吃辛辣食物。比如饮食中适当多吃些醋,能起到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最后,立冬补冬不可盲目“进补”。
在补冬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进补时,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引补应以“运化脾胃,补而不峻”的进补原则,一是选用豆类、红枣、莲子、扁豆、薏米仁煮粥食用。二是喝红枣牛肉汤和生姜大枣羊肉汤,以健补脾胃,运化功能。
精神调养
冬季养生要注重于“藏”在精神调养方面体现在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可多参加室外社交活动,多晒太阳。因为冬季天黑得早,光照时间短,也是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因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
中医干预防未病
立冬后阴气渐重,寒虽未深、雪未大,但也不能轻视寒邪的威力,应针对冬季高发疾病,早做预防。
寒潮来袭, 气温下降,人体受寒,血管收缩,容易引起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寒性凝滞,易阻滞筋脉,不通则痛,颈、腰、肩、腿痛等痹证容易发作。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感受寒邪可见局部或全身性的寒象,导致如流行性感冒、咳喘病、胃肠炎等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因此,针对某些抵抗力较差的人群,在初冬可以进行中医药早期干预,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供 稿:中医科 王凤龙
审 核:陈 君
终 审:吕向东 孙朝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