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100天专题九十五:《告台湾同胞书》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时间回溯到1979年元旦,仅有1800字的《告台湾同胞书》如一声巨雷,划破了海峡两岸被战火硝烟遮蔽的上空。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明确提出一系列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政策措施包括尽快实施通邮通航、同胞直接接触、探亲访友、参观交流。
此后,我们也看到了历史的变化。
在《告台湾同胞书》正式发表的同日,时任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宣布从即日起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至此,从1958年开始的炮击结束。
炮击停了,生活得继续。有生意头脑的金门人把炮战时期的炮弹材料变成了做饭用的菜刀,以炮弹为原料的金门菜刀成为当地名品,与高粱酒、贡糖一起并称“金门三宝”。谱写了一段铸剑为犁的佳话。
(金门居民利用弹壳弹头制造金门菜刀)
“炮击金门”战役期间,距离金门岛最近的福建晋江围头村,不到3平方公里,落下5万多发炮弹,由此得名“海峡炮战第一村”。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改变了这个村子的命运——昔日的“炮战第一村”,变成了“两岸通婚第一村”,截至2018年8月17日,围头村共结合有146对两岸夫妻。
台湾岛内,思乡心切的在台大陆籍老兵更是抑制不住思乡之苦,《告台湾同胞书》让他们看到了“回家”的希望。“今生今世不能活着见父母,死也要回大陆!不达目的,死不罢休!”他们高喊口号,游行集会,高唱着《母亲你在何方》,想要冲破重重阻碍,敲开两岸封锁之门。
(1987年11月16日,67岁的台胞春生先生回到桂林拜祭去世的父母,了却多年的夙愿)
“活着已做游子,死了拒做游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个流传在台湾老兵中的口号,成了祖籍山东菏泽的台湾律师高秉涵一直践行的承诺。从1991年开始,高秉涵陆续将老乡的骨灰送回故乡。20多年来,他送回了约150个老兵的骨灰,让离乡的孤魂叶落归根。
(2017年11月14日,高秉涵在擦拭一位老兵的骨灰坛)
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沧海变桑田,当年“炮击金门”战役的“火线”,如今已是两岸交流的前沿。2018年8月5日,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实现正式通水,共饮一江水,两岸一家亲!
(2018年8月5日,来自福建的清水流进金门田埔水库旁的受水池)
这些历史背后的故事书写的更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如今,我们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是为了开创两岸更加美好的未来,两岸同胞应该共同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