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首页>党建工作>党建工作

党史学习100天专题九十八:谭家桥之战

浏览量:716

谭家桥,位于太平县东南,黄山北麓,东西两面环山,中间地带较为平坦。从屯溪到太平的公路,蜿蜒迂回穿过乌泥关、白亭、谭家桥,紧贴黄山脚下通行。八十六年前,这里曾发生过先遣队整个历史过程中最大的一次战役。

1934年12月13日,先遣队抵达谭家桥的当晚,通过破译敌台,侦知国民党王耀武的补充第一旅紧跟我军并且明显孤军冒进,作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实力自然不容小觑。但我军领导人在分析了地形、群众条件及部队士气等有利条件后,决定在此部署一场伏击战,歼灭王耀武的补充一旅。我军利用两侧高山和中间唯一一条大马路的有利地形,准备部署一场“布袋战”,诱敌深入我军设伏的包围圈,将布袋口扎死,断其后路,将其全部歼灭在乌泥关至谭家桥的公路上。但当时在排兵布阵时由于考虑欠妥,将擅长机动作战的寻淮洲的第十九师安排在了侧攻的位置,也就是守住布袋口防止敌军见势不妙往后撤退,而将擅长打游击战的红二十师放在了主攻的战场上。

说到这,想必大家有所察觉,我们的排兵布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误。由于我们的红军战士大部分都是新兵,在武器配备上也没有国民党的精良,因此红二十师的一个新兵在看到王耀武的部队刚刚进入我军设伏的包围圈时,一时紧张导致了枪支走火,王耀武立刻警觉,马上调整部队开始全力反扑。就这样,一场伏击战打成了正面战和阵地战,最后变成了肉搏战。大家应该在战争片里都看到过肉搏战的画面,非常残忍,两个人抱在一起的时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咬鼻子、挖眼睛什么都干,触目惊心。

这场战斗从1934年12月14日上午十点正式打响,一直到下午五点先遣队被迫撤退,一天之中,我们伤亡近千人,领导层面的伤亡也很惨重。据当时王耀武的回忆录里记载,在这场战斗持续到下午三点多钟的时候,他从望远镜里看到战场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先遣队有一支增援部队赶了过来,冲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战士,这位战士个子不高,非常瘦弱,只见他一手举着手抢,一手举着大刀,想要去抢夺一个制高点。但是,枪打出头鸟,这位战士随后下腹部中弹,倒下了,但是没过一会儿,他又重新站了起来,他的手上拿着刚被流弹炸出来的、血淋淋的肠子,咬着牙将它往肚子里塞,还在尝试着继续往上冲。但这个时候,战场上却出现了其他战士停滞不前的情况,战士们纷纷一拥而上想要抢夺这位受伤的红军战士,所以王耀武推断这位受伤的肯定不是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如若不然,战士们不可能停滞不前,必定都是前赴后继。

他的猜测没有错,这位受伤的红军战士就是红十九师的师长——寻淮洲。

受伤后,寻淮洲被人从战场上抬了下来,没有一副像样的担架,山路崎岖,一路上寻淮洲的伤口在不停撕裂,不停流血。当卫生部部长谭志刚赶来的时候,失血过多的寻淮洲面色苍白,一副肠子有半副挂在外面,鲜血还在止不住地往外流。这样的场景让谭志刚忍不住流下了热泪,他知道自己的医疗条件十分有限,甚至连消炎药都没有,根本无力回天,而眼前的首长那么年轻,那么英勇善战且军功无数,此刻就要牺牲了,旁边的战士无人不流下心酸的泪水。

最后,无奈之下,谭志刚只能含着泪,摇着头地对寻淮洲说:“师长,我的医疗条件有限,我救不了你,如果你还有遗言就赶紧说吧。”此时的寻淮洲已经极度虚弱,但他还是坚持说完了遗言。“我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一员,却没能亲手打死一个日本鬼子,我终身遗憾;在我死后,将我身上还剩下的三件单衣脱下来留给活着的战士;兄弟们,你们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就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红军高级将领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寻淮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