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龙说美容】针灸去眼袋
针灸去眼袋,中医如何看待眼袋?
中医“五轮学说”认为眼眶为“肉轮”,归脾所主;肾主水液,其色黑;肝开窍于目,主藏血。眼袋的形成主要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脾、肾、肝的阳气、阴血不足,是根本原因。标实:主要指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停滞于眼周,是直接表现。
1. 脾胃虚弱:脾主肌肉,运化水湿。当脾胃功能减弱,水湿运化不畅,就容易在眼部肌肤停留、积聚,形成浮肿、松弛的眼袋。这类眼袋通常看起来松软、肿胀,尤其在早上起床时更明显。
2. 肾气亏虚:肾主水,掌管全身的水液代谢。肾气不足,特别是肾阳虚时,水液气化无力,也会导致水湿泛滥,留注于眼周。同时肾精亏虚无法滋养眼部,也会导致眼眶周围皮肤松弛,形成眼袋。这类眼袋可能伴有颜色发暗、眼圈发黑的情况。
3. 肝肾功能失调: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则目失所养;肝肾同源,长期的肝肾亏虚会导致眼部周围气血不畅,肌肤失养,加速衰老,形成眼袋。
4. 局部气血循环不畅:眼部周围的经络(如足阳明胃经)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代谢废物堆积,水分滞留,从而加重眼袋。
针灸如何治疗眼袋?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达到:健脾益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从根源上祛除水湿。补肾固本:温煦肾阳,加强水液代谢能力。疏经通络,活血化瘀:促进眼周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的排出。紧致肌肤:刺激胶原蛋白再生,增强眼部肌肤的弹性。
常用的针灸穴位
辨证取穴,通常会选取以下一些穴位:
1. 局部取穴:
睛明穴: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疏通眼部气血。
攒竹穴:眉头凹陷中。缓解眼部疲劳和浮肿。
鱼腰穴:瞳孔直上,眉毛中。利湿消肿。
丝竹空穴:眉梢凹陷处。疏通经气。
瞳子髎穴:外眼角旁,眶骨外侧缘凹陷中。促进循环。
承泣穴/四白穴: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及下方。属足阳明胃经,是治疗眼袋的关键穴位,能直接调理脾胃,运化水湿。
2. 远端取穴(调理全身功能):
足三里:膝盖外侧凹陷下四指处。健脾益气的重要穴位。
三阴交:脚踝内侧上方四指处。同时调理脾、肝、肾三经。
关元穴/气海穴:腹部,培补元气,温补肾阳。
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健脾祛湿的要穴。
太溪穴:脚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补肾益气。
治疗过程
1. 辨证诊断: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判断眼袋属于哪种类型。
2. 进行治疗:选用极细的毫针,在选定的穴位进行针刺。眼周的针刺感觉非常轻微,通常只有轻微的酸胀感。远端穴位可能会有更明显的“得气”感(酸、麻、胀)。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3. 治疗频率和疗程:通常建议每周治疗2-3次,一个疗程大约10-12次。具体效果因人而异,一般1-2个疗程后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改善。
4. 结合其他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结合口服中药、艾灸(特别是对于肾阳虚寒的患者)等方法来增强疗效。
针灸治疗眼袋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优点:
自然安全:无需手术,避免了手术风险和化学药物的副作用。
整体调理:不仅改善眼袋,还能同步调理脾胃、肾脏功能,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如精力、睡眠、消化等)。
效果相对持久:如果配合生活习惯的改变,效果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注意事项:
寻找专业人士:务必选择有资质、经验丰富的注册中医师或针灸师。眼部周围血管和神经丰富,操作不当有风险。
效果因人而异:针灸效果取决于个人体质、年龄、眼袋形成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对于先天遗传性、结构性的眼袋,效果可能有限,但对于水肿型、松弛型的眼袋效果显著。
需要耐心和坚持:针灸是渐进式的调理,不会一两次就立竿见影,需要按疗程治疗。
并非人人适用:有出血性疾病、极度恐惧针灸,或眼部有急性炎症的人应谨慎或避免。
生活建议
(配合针灸,效果加倍)
1. 饮食调理:少吃生冷、油腻、过咸的食物,晚餐不宜过晚过饱,睡前少饮水,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和水湿滞留。脾虚湿盛者多食薏米、山药、茯苓、南瓜、小米等健脾利湿之物。忌生冷、油腻、甜食。肾阳不足者适量食用核桃、韭菜、羊肉、虾等温补肾阳的食物。肝肾阴虚者多食黑芝麻、黑豆、枸杞、桑葚、木耳等滋养肝肾之品。忌辛辣燥热。
2.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有助于肝胆排毒和肾精修复。
3. 适当按摩:每天早晚涂抹眼霜时,用无名指轻轻按压眼周穴位(如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承泣),促进血液循环。
4. 睡前少喝水:睡前1小时内尽量避免大量饮水,以免造成晨起眼部浮肿。
5. 做好防晒:紫外线会加速皮肤老化,使眼部皮肤松弛。
6.适度用眼:避免长时间注视屏幕,每隔45分钟远眺或闭目休息。
针灸是治疗眼袋(尤其是水肿型和初期松弛型)的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的良好选择。它安全、自然且能从身体内部进行调理。但眼袋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调理的过程,需要内服外调相结合,并嘱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方能收到稳固的疗效。
供 稿:中医科 王凤龙
审 核:陈 君
终 审:吕向东 孙朝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