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探讨
医德医风作为卫生系统的职业道德,是构成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医德医风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医疗卫生单位的道德风貌,也间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进一步改善行业作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点及难点,是能否构建和谐医疗环境的关键,也是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医德医风教育是医务工作者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一,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医院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医务人员素质需要。
一、基本概念
1、医德:医德顾名思义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处理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相互关系的指导原则。
2、医风 :医风就是在一个医护行业里应有的良好行业风气。医德医风是一种职业道德,直接联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危和疾病痛苦。
3、医德医风: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医德构成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医风是医德在医务人员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是医院的灵魂,是白衣天使的形象。一个医务工作者、一所医院,只有具备良好的医德和医风,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才能自重自爱、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以精湛医术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由此可见,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院的精神支柱,是把握医院性质和办院方向的根本。
4、医德范畴:医德范畴是对医德实践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反映医务人员医德关系中行为调解方面的一些最基本概念。
5、医德规范: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是我国广大医务人员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过程中,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必须遵循的行为标准。
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深化“医改”的客观要求。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是新一轮“医改”中对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改善服务态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又是加强医院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投入再多,没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群众不满意,党和政府不满意,“医改”就不会成功。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高度,抓好医德医风建设,用“医改”促进行风,用行风推动“医改”。
2、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规范化管理的基础。要管好一个医院,单靠行政命令的方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还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院风,而建立良好院风的关键就是要积极搞好医德医风建设,促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患者的安危,自己对患者承担着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医务人员要把这种道德责任转化成信念,使医院管理与医务人员的道德信念统一起来,保证医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医疗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两方面的因素,其中服务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的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虽不是很高,但对患者认真负责,拟定的每一项诊疗措施都经过深思熟虑,治疗效果就好;相反,如果医务人员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虽然水平较高,但粗心大意,常常出现差错事故,就谈不上好的诊疗效果。同时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况,对疾病的转归产生密切影响。为此,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为患者创造出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增强其战胜疾病信心,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可靠保证。
4、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协调医院人际关系的纽带。医院是一个专业结构复杂,人员层次较多的结合体,各职能部门之间,医、药、护、技、行政后勤等各专业人员之间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相互之间理解不够,有时会发生矛盾,影响工作。患者是医院工作受到影响的直接受害者,为此,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以一切为患者着想,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服务为指导思想,使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人员有共同的使命感,才能既保持医务人员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又能创造团结协作的工作秩序,保证医疗工作顺利开展。
三、影响医德医风的因素
1、医疗服务意识不强。据全国抽样调查,社会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医疗技术水平满意率不高,主要表现为:有个别医务人员事业心不强,有的医生医术不精,满足于一般性的应付,对患者缺乏感情,缺乏责任心,看病马马虎虎,有的甚至造成医患纠纷,酿成医疗事故;少数医务人员对病人态度“冷淡、生硬”,甚至“顶撞、推诿、拖拉”;有些医务人员口头上讲病人就是“上帝”,但行动上忽视病人的迫切需求。
2、医药领域不正之风影响。有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卫生系统收受“红包”和“回扣”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供需”矛盾突出的医院或科室表现尤为明显。少数医务人员受到“一切向钱看 ”的影响,心态也从开始的拒收、不好意思收,发展到心安理得的收。病人一方面要为自身的病情着急,另一方面还要为请客送礼烦心。极少数医务人员根据“红包”的大小来确定对病人的“关心”程度,严重地破坏了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
3、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双方一些医务人员存在权威心理,服务观念淡薄,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工作中缺乏服务意识,导致与患者发生摩擦和争执。而在医疗卫生事业能达到的目标与群众的医疗需求尚有一定距离的时代背景下,患者就医期望值过高,同时对医学缺乏科学的理解和公正客观的认识,少数患者不尊重医生的人格和尊严,漫骂甚至殴打医务人员,严重损伤了医务人员的自尊心。有的患者对医疗效果不满意,就乘机要挟医院和医务人员,也导致一些医院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应对,使医患关系继续恶化。
四、加强医德医风的措施
1、加强医德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医院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在变,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也在变。传统的医德观念正经受着巨大变革的冲击而产生变化,医务人员产生的道德失衡、失范、失调等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已是迫在眉腱,通过医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医学道德观。尤其是党员干部在当前时期,要带头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
2、提升人文素养。医生除了关心病人、钻研医术外,还必须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今天,医生对于患者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绝对权威和诊疗过程的唯一决策者,他们需要和患者及其家属真诚沟通,共同参与诊疗过程,不仅需要患者接受治疗的结果,更要使患者理解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医生要诊治患者的疾患,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不仅要尊重患者还要尊重法律,不仅要提高医术还要提升人文素养;在医疗费用激增的情况下,医生不仅要看好病还要算好账;在预防为主的理念下,医生不仅要进行健康教育,还要承担起健康促进的职责。可以说,这个时代对医生的要求更高了,医生的责任也更重了。
3、提高服务意识。医务人员应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诊疗手段和药品不断出新,病人该做什么检查、该吃什么药,具体的诊疗过程只有处于一线的医生心里有数,这就更需要医务人员有高尚的医德和医术,做出对病人有利的选择。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改革与医疗体制的不断深化,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医疗服务中患者既要求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要好,对疾病治疗的效果也提出很高要求,在医疗过程中,如果医务人员没有把为患者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服务意识差,态度生硬,服务不到位,这自然引起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不满。为此,要增强医务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以细心诊治,热情服务,将临床实践落实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关心患者、帮助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促使患者疾病早日康复。
4、加强沟通技巧。医务人员要如实向患者告知病情,但要注意和患者的沟通技巧,医务人员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并且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将病情、诊疗措施以及有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如实地告诉患者,使患者及时了解有关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信息,以行使本人对疾病诊治的相应权利。医务人员在履行告知义务时,要讲究语言艺术和效果,注意说话方式和态度。首先要让患者了解医院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包治百病,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可以估计到的治疗效果只是一个概率,这是医学的特殊性。其次是告知患者医疗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让其了解医疗服务行业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最后给患者和家属讲述其病情,以及围绕该疾病的治疗和用药情况。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解除患者焦虑与紧张的心理,从心理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积极配合治疗。
5、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医疗卫生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高技术、高风险的工作。医务人员是一个责任重、工作压力大的职业群体,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是对医务人员自身的有效保护,也可有效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